请稍候...关闭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歷史軍事

少年和媳婦   閩水上江水擊蕩,十裏江面具是渾黃。   枯枝殘葉順江而下。   臺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七十六章

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

2019-5-19 15:56

玉米
  
  聽聞是苞谷,這令林延潮來了興趣。收藏本站
  林延潮知道後世有人用苞谷來稱呼玉米。
  林延潮心底打著鼓,探身問道:“此物從何而來?”
  徐貞明回道:“是下官壹位同鄉在陜西任官時,聽說下官在尋屯墾旱田之道,故而推薦此物給下官的。”
  林延潮有些沒底,這恐怕就不對了。
  玉米是產自美洲的,要進入中國,也唯有緬甸至廣西,或東南沿海,怎麽能是從陜西而來。
  徐貞明見林延潮露出疑惑之色,當即道:“部堂大人明鑒,此苞谷確實乃耐旱之物,此物花開於頂,實結於節,實乃是異谷。”
  林延潮壹聽倒是有幾分相似玉米的樣子,於是道:“仔細說來。”
  徐貞明詳細道:“此物苗葉如荔林而肥短,末有移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林延潮聞言大喜,當下拍腿,這正是玉米的樣子。
  此舉卻是將徐貞明嚇了壹跳。
  徐貞明不知林延潮為何如此高興,因為林延潮當初以為玉米是從海路傳入中國,所以讓人往東南沿海去找,但沒有料到玉米卻是最早在陜西傳入的,壹開始錯了方向,幸虧有徐貞明誤打誤撞,蒙對了。
  至於原因如何,林延潮自也不去考究而是向徐貞明問道:“此物確實乃番物嗎?”
  徐貞明道:“確實如此,但如何傳入實已無法考究。”
  “無妨。說說此物可否大規模在京畿屯墾,用來備荒?”
  徐貞明道:“下官不敢保證,不過已是請了當地老農到京。下官覺得大約十有七八,可以試壹試。”
  林延潮心想,這還有什麽好懷疑的,玉米雖不如番薯耐旱,但是番薯的缺點是,只能當作雜糧,不能當作主糧,當然備荒是沒有問題。但玉米不同,玉米是可以拿來當作主糧的。
  尋到了玉米,徐貞明本該高興才是。
  但林延潮見徐貞明壹臉憂色,徐貞明道:“部堂大人,自下官再任屯田禦史,可謂是戴罪立功。戶部那邊屢次催促,要我責效,但屯田之事,壹歲壹秋方才壹收成,哪裏是旦夕之間可以辦到呢?”
  “下官擔心若是明年拿不出像樣的政績,怕無法向皇上交代,所以在下官任內最後的關頭,下官沒有功夫再將玉米拿來試種,而是打算立即推廣栽種。此事甚冒風險,下官遲遲不敢作決定,故而今日來請教部堂大人,該不該下這決心?”
  林延潮看著徐貞明道:“孺東兄,妳方才說此事的把握只有十之七八。”
  徐貞明壹臉慚愧道:“不敢欺瞞部堂大人,確實只有這麽多。下官不敢多說,也不敢少說,若是大規模屯種要當風險,此事懇請部堂大人明鑒。”
  林延潮點點頭,這徐貞明還真是壹個謹慎的人。
  林延潮佯裝出再三慎重的樣子,然後道:“本官以為這點風險值得去冒,只要有利於百姓有利於國家社稷的事,別說十之七八,就是十之四五,也當去辦。”
  徐貞明聞言驚喜道:“部堂大人願意……願意支持下官。”
  林延潮點點頭道:“妳是林某保薦的,而林某信得過孺東兄。”
  徐貞明聞言眼眶紅了,當即站起身來向林延潮長長壹揖然後道:“多謝部堂大人的信任,大人的大恩大德,下官不知如何報答才是。”
  林延潮離椅扶起徐貞明道:“孺東兄,言重了,這屯田禦史的事吃力不討好,之前興修水利,得罪了勛戚權宦,而今改治旱田卻是更不為人所理解。妳能當此,殊不容易。”
  林延潮這話說到徐貞明心底了。
  徐貞明道:“下官也是知道,百官們不知道番薯,玉米之重要,當年秦漢時,百姓不喜麥子。麥子是夏商時傳入華夏的,當年董江都曾向漢武帝上書,言關中不種麥,提議將麥引至關中種植,此實有大功於社稷,但是後世的讀書人只知道他的經學。”
  林延潮聞言感嘆道:“是啊,都說盛唐,但就算貞觀開元這等氣象,天下百姓也不過五六千萬,但到了宋後,雖未見盛世之詞,但天下戶數卻翻了壹倍,為何如此?其中壹因,在於引進了占稻。占稻耐旱,不擇地而生,實乃天降甘露於我華夏。”
  徐貞明不住點點頭道:“正是,正是。”
  林延潮道:“而到了眼下我朝在籍戶口加上隱匿,流民,百姓之數不亞於宋時,眼下各省雖有小災,但無大害,壹旦……”
  “壹旦……遇到大旱大災,任何之民變,皆能席卷天下,朝堂上人治不修是壹方面,加之天災必至**,到時由盛至衰,再從大亂而後大治,這治亂循環何時停止?我竊以為就在這番薯,玉米可以緩解。”
  “可惜滿朝諸公卻沒有放在眼中,在他們眼底,能否規勸陛下立國本,是否免朝,或者能罵閹逆,不阿諛執政,才是君子所為。所以我才言這屯田禦史的差事,吃力不討好,辦成了理所當然,辦不成就要貶官,就算將來番薯,玉米之物在京畿屯墾成功,他們也不會放在眼底的。”
  徐貞明聽了林延潮這壹番話,數度轉過身去擦去了眼淚。
  林延潮嘆道:“孺東兄這等回天之功,卻默默無人知曉,就算史書提及,也不過略略代過壹筆,林某實在替妳不值。”
  徐貞明深吸了壹口氣,肅容道:“也不是無人知道,不是還有部堂大人嗎?徐某壹直記得部堂大人那句話,只要有壹點利於國家與社稷的事,就是生死也當以之,豈能因為個人的禍福而避開呢?”
  “徐某當初興辦屯田的事,也知道會得罪人,但只要有利於老百姓的事,徐某就壹定要去辦。不為人理解,不為人所知也沒有什麽,當年鄭國為秦修鄭國渠,雖為了韓,但鄭國渠卻助秦壹統天下,秦又何曾感激鄭國。”
  “而今官員們不放在眼底,那是因為朝堂上,讀書人裏沒有崇尚事功的風氣,但是只要部堂大人這樣的官員在朝,徐某相信徐某為了天下百姓做的事,總有壹日……總有壹日天下人會明白徐某的苦心。”
  說到這裏,徐貞明已是泣不成聲,說不下去了。
  林延潮不由也有些傷感,壹時也說不出什麽話來安慰徐貞明,徐貞明半響後方才停住,然後站起身來道:“徐某的個**福早已不計在心底,今日來能得到部堂大人的支持,明白徐某這壹番用心,足矣!士為知己死,徐某必以死報答部堂大人的知遇之恩。”
  徐貞明如此,卻令林延潮壹時語塞,半響道,不要說這樣的話,孺東兄,記住妳我都是為了百姓做事。
  徐貞明點點頭當下道,部堂大人,眼下手中之事千頭萬緒,下官就不多留了,曾著還未天明,徐某再趕幾個章程出來,告辭。
  “好,濟川替我送壹送孺東兄。”
  徐貞明走後,林延潮當下回到了書房沈思。
  眼下商業經濟眼下十分不發達,故而歷史上紅薯,馬鈴薯之物推廣,朝廷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在清朝,乾隆皇帝親自下旨,將種植紅薯作為國策推行,當時各種條件已是成熟。
  至於為什麽趕著,因為林延潮知道最少二十年後明朝將進入嚴重的小冰河期。
  這時從陜西陸續至各省已亂成壹鍋粥,以政府在地方的基層力量,根本無力推行紅薯,馬鈴薯之物,所以自己才倚重於徐貞明,借助於朝廷。
  然而這樣的事卻是吃力不討好。
  北方民間主糧上還是以大小麥為主,番薯,玉米就算落地推廣,肯定會受到阻礙。
  朝堂上不少官員質疑,朝廷在屯田之事裏,不去種植稻麥這等百姓習慣的主糧,而去種不合口味的玉米,番薯,此舉如同今天有人嫌棄雜交水稻口感差壹樣。
  不被理解,加上移風易俗,所以說林延潮與徐貞明現在幹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但盡管如此,去依然要去辦。
  既然是身居高位,不可沒有這點擔當,連徐貞明壹個屯田禦史都敢不惜烏紗,自己身為部堂級官員就更不可落於人後。
  想到這裏,林延潮當即回到案上寫信,他想讓自己的門生戶部郎中郭正域,在這件事上幫忙壹二。
  不過林延潮隨即想到,戶部有十三個清吏司,郎中級官員有十幾個,小事還能幫忙,但屯田之事上郭正域就難說得上話了。
  所以林延潮想了想,還是擱筆,過幾日他見戶部尚書宋纁時,給徐貞明說幾句好話就是。
  所幸他現在已非人微言輕。
  甚至壹些事上可以與宋纁這樣的大佬作壹些利益交換。
  此外在新民報上,自己也可以為他鼓催壹二,官員們讀書們百姓們不理解,不是因為無知,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
  幸虧自己先壹步搶占了輿論的陣地,那麽就將來而言,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如何引導輿論如何,如何潛移默化,這壹件件事都要他來操這個局。
  雖說長夜漫漫,但林延潮升官的壹個晚上,就在書房裏踱步沈思,不知不覺天邊已明。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