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歷史軍事

少年和媳婦   閩水上江水擊蕩,十裏江面具是渾黃。   枯枝殘葉順江而下。   臺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兩百章

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

2019-5-19 15:53

定稿(壹更)
  城南登瀛坊巷林宅。n∈n∈,
  夏日炎炎,省城已是進入了酷暑。
  水井中這兩頭鯉魚,自正式成了林家家魚後,活得都是很滋潤,雖沒有經常投食,但井壁上的青苔已是足夠魚兒吃食了。鯉魚肥大的魚身在井裏遊動,魚尾有力地壹甩壹甩的,調皮兜著圈子追咬著尾巴,周而復始,好似道家的陰陽魚。
  以往候忠書住在林宅時,忍不住貪嘴說了壹句,看這魚的動靜,若抓來紅燒,那滋味該多鮮美啊。
  這話給林淺淺聽見後,侯忠書就慘了,壹個月來沒被林淺淺使小絆子。
  井邊現在搭了涼棚,是土豪陳行貴的手筆,以往候忠書,黃碧友等在林家讀書時,沒少來這裏。眼下走了涼棚卻留下了,省城的夏日酷熱,林延潮,林淺淺住的樓頂呆不住人,故而林延潮中午午睡後,就到這來讀書,作日課。
  井沿旁擱著壹桶水,裏面放著兩顆大西瓜,是晚飯後,全家人用來消暑用的。
  書桌的桌案邊,林淺淺給林延潮煮壹碗冰糖綠豆湯。現在冰糖綠豆湯上還冒著些許熱氣,樹梢的知了壹長壹短的叫著,書案前林延潮壹手拿著筆在紙上寫,壹手翻著書卷,筆停書頁動,書頁動則筆停。
  從拜訪林庭機回來後,林延潮壹直在思考。
  林庭機說得對,自己眼下年紀輕輕,只是壹介秀才,別人不信服,書本完稿後刊發出去,撲街的可能很大。自己當然不是沒想到這壹點,所以想到讓林庭機,與自己合著,借著他的名聲壹用。
  當初閻若璩寫尚書古文註疏時,也是四處請人指點,正是有幾位大儒的認可,閻若璩的這本大作才能進壹步得到眾人肯定。只是忘齋先生不過是本府內治尚書的名家。終究不能與黃宗羲相提並論,所以到底會不會撲街還是兩說。
  至於其他名家大儒,自己也不識的,也無從請來指教。不過林延潮不管這麽多,這本書寫下壹個字起,他定下了先疑古再重建的基調。
  疑古是壹步,重建是二步,疑古是因。重建是果。尚書古文疏註,是他的壹步,尚書作註,是二步。壹步不走完二步怎麽走?
  學海浩瀚無邊無涯,就算常人窮壹生之力,都不能辦到,自己精力有限,若非借著過目不忘,以及上壹世的記憶,就是知道方向。用三十年也不壹定能復制出尚書古文註疏這本書來。
  既是如此,自己哪裏還有那麽多閑工夫分心。別人如何想,怎麽想,認同不認同自己,那是別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寧思壹時進,莫思壹時停,開始了就別停下來。這就是林延潮的堅持。
  綠豆湯早已是涼了,夏日炎炎,午後正是好眠。林延潮額上汗水卻點點下落,用筆點了點墨,繼續在紙上沙沙地寫著。
  現在這本書尚書古文疏註,初稿已是定好。現在要修終稿。
  初稿差不多十萬字,下面要增刪壹些,言辭有的地方必須藏鋒。自己疑古,也有人信古,故而言辭收斂壹些,為自己免壹些不必要的麻煩。
  有的文章要留有余韻。寫七分,藏三分,意思不要道盡了,道盡了就是爭議。
  修稿的過程,林延潮壹筆壹劃寫得很認真,有時讀書略有所悟,臨時動筆也是有的,在閻若璩大作的基礎上,也添加了不少顧,劉二人,以及自己的見解和心得。
  毫無疑問,若是士林內能認同自己的文章,那麽自己壹定會名聲鵲起,若是不認同大不了就當作他人的笑柄,被人譏笑自己不自量力而已,反正被人笑笑也不會丟層皮。
  林延潮推卻了應酬,專註地在家寫文,不知不覺光陰轉眼即逝。
  林延潮寫稿時壹日百余字,修書時每日審稿千余字,多了就不寫,畢竟自己還有其他日課要作,四書五經要壹遍壹遍重復地讀,時文也不能落下,新出的程文集不能不背。
  如此不急不忙費了兩個月功夫,增刪之後,將這尚書古文註疏從初稿十萬字,最後定稿在八萬字左右,這時候離鄉試也不到壹個月了。
  林延潮拿最終定稿找忘齋先生過目後。忘齋先生最終卻告之林延潮,不能與他合署名字。
  林延潮問這是為什麽,忘齋先生卻道:“此文非吾所能作,不敢列名。”
  林延潮聽了不知說什麽好,然後忘齋先生給他留了
序文。
  待林延潮看了忘齋先生的序文,但見上面寫著。
  吳草廬以古文尚書之偽,其作纂言,歸震川以為不刊之典,然從來之議古文者,以史傳考之,則多矛盾。
  吳草廬,乃是吳澄,元代大儒,歸震川,則為大名鼎鼎的歸有光,二人都懷疑過古文尚書之偽。
  忘齋先生下面寫到,當兩漢時,安國之尚書雖不立學官,未嘗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亂而亡。梅賾作偽書,冒以安國之名,則是梅賾始偽。顧後人並以疑漢之安國,其可乎。
  說的是,東晉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非兩漢孔安國所作,而是梅賾自己偽造的,故而咱們不必連孔安國之作也壹並懷疑了。
  這算是替林延潮說清了疑似偽作古文尚書由來淵源。
  序文最末寫到,古文尚書之真偽,乃古今之疑,吾讀書時嘗輾轉反思不能解。忘年林宗海取尚書古文疏證,方成三卷,屬余序之。余讀之終卷,見其取材富,折衷當,今日釋吾心中之惑,其於林宗海之證。
  林延潮看完後,不敢感嘆,忘齋先生雖不署名,但在序文力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序文壹出,與忘齋先生自己寫的有什麽區別。
  林延潮看了不由感激,想到之前自己還懷疑忘齋先生不肯幫忙,不由愧疚了壹番。
  在忘齋先生的序後,林延潮又寫下自己的補序。其中言道,孔子者,萬世取信,壹人而已。余則謂,朱子者,孔子後取信壹人而已。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聞之,自不必盡篤其信。
  寫完這句林延潮,不由滿意笑了笑,心知此書算是成了。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