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養豬伯爵和文化繁榮】
朕 by 王梓鈞
2023-3-19 19:05
陳希頌亮出自己的腰牌,皇城守衛立即放行,並且帶他進去喝茶等候。
女官迅速前往通報,僅半個小時,陳希頌就獲準面見皇帝。
擁有這種待遇的官員,目前加起來不到十個人。而在這些人當中,陳希頌又是唯壹的五品官,他可以隨時跑到紫禁城面聖。
“陛下,陳郎中來了。”
“讓他進來。”
陳希頌快步進入偏殿,面帶喜色道:“臣拜見陛下!“
“坐吧。”趙瀚笑著。
“謝陛下。“
陳希頌早就輕車熟路了,壹屁股坐在板凳上,就像跑來跟老朋友喝茶。
趙瀚好奇道:“又有什麽收貨?“
陳希頌迫不及待:“陛下,是豬…啊,不對,是勸農司培育出好豬。“
當初的勸農所,已經升級為勸農司,下轄畜牧、果蔬、糧谷三個所。專門負責培育良種,並指導地方官推廣優質作物和家畜。
趙瀚問道:“怎麽個好法?“
陳希頌:“這種新豬,體型大,成熟早,長得快,性溫順,易催肥。”
“那就真是好豬,妳們怎麽培育的?”趙瀚興致勃勃問。
每次只要陳希頌進宮,趙瀚都顯得特別高興。女官和近侍宮女們,因此也喜歡見到陳希頌,皇帝今天肯定好話得很。
陳希頌介紹:“來到南京之後,當時還是勸農所,就已經在培育豬種了。江淮豬耳大,河北豬皮厚,山東豬腳短,遼東豬頭白,河南豬味淡(不腥臊),江南諸耳小,廣東豬肥白……各地豬種,特性不壹。於是,臣等分別進行雜交,擇其優良後代再行培育。”
陳希頌的語速越越快,滔滔不絕道:“培育出的最好豬種,是將太湖的大花臉’,與金壇‘米豬’進行雜交。‘大花臉體大、骨粗、皮厚、肥瘦適中,缺點是長得慢,民間又叫‘沙豬’或‘厚皮豬’…大花臉與米豬的後代,保持了大花臉體大的優點,變得更肥了,產子也更多了。經過三四代的雜交繁殖,特性趨於穩定,臣等稱之為‘米沙豬’。“
突然,陳希頌激動得站起來,來回踱步:“米沙豬已經極好,可還有更好的!將米沙豬與廣東的花白豬雜交,第壹胎就見效果。這種新豬,長得很快,體型還大,母豬養半年就能配種。頭胎至少產十只豬仔,從第二胎開始越產越多。產仔最多壹只母豬,壹胎就產十八只豬仔!而且特性也很穩定,較之大花臉,豬皮變得更薄,肥肉也長得多!”
肥肉多,在古代不是缺點,屬於非常討喜優點。
陳希頌從懷裏掏出壹張紙,由女官轉呈給趙瀚:“請陛下為新豬賜名!”
趙瀚結果這張紙閱讀,卻見豬名壹欄空著,其余寫的是豬的特性:體大,皮薄,肉肥,足短,小耳,
黑白色,純白色,純黑色。成熟快,產仔多,易催肥,實為豬中上品。
趙瀚笑著評價:“物阜民豐,國泰民安,就叫‘國泰豬吧。可先在金陵府推廣,讓南京城周邊的養豬大戶,每家買幾只豬仔回去試試。養豬大戶嘗了甜頭,明年必定主動養殖。普通農戶見了,定然也眼紅,這國泰豬就能推廣開了。“
“陛下聖明!”陳希頌立即奉承。
趙瀚想了想:“這些年,妳著實辛苦。大同社稷若能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妳在其中也有大功勞。朕不能薄待爾等,就封妳為勸農伯。勸農司的有功之人,妳列壹份名單出來,都會酌情封賞的。”
之前也在賞,但這次特別大方,竟然直接封了壹個伯爵。
“謝陛下恩賞!”
陳希頌大喜,養豬種地居然搞出個伯爵之位。
趙瀚之所以這麽大方,還是豬太重要了,二師兄早就成為中國百姓的主要肉食來源。
閹豬,並非始於宋朝,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只不過是在宋明時期大規模推廣。
《易經》有雲:“豕之牙吉”。
用人話講,就是閹了的豬,性子會變得溫順,雖有犀利的牙也不足為害。
《禮記》有雲:豕日剛鼠,豚日盾肥。
沒有鬧割的豬,皮厚毛粗,叫豕。閹割了的豬,膘肥臀圓,叫豚。
而“家”之壹字,就是沒有閹割的豬(豕),上面再蓋壹個屋頂。有屋頂,還有豬,就算是家了。
小農之家,蓋壹豬圈,養兩到三只豬。殘羹剩飯倒進去,再打壹些豬草,也不用費心照料,半年壹年之後就能賣了。豬拉屎也多,可做農家肥,種糧食也有足夠的肥料。
如此種種,小農受益無窮,難怪古時稱豬為“黑金”(中國多為黑毛豬)。
中國的養豬技術,以及豬種培育技術,壹直都是世界領先的。
歐洲的羅馬豬,是唐代引進華南豬雜交而成。
英國的約克夏豬,此時還沒出現。它是18世紀初,英國引進廣東豬,跟泰國豬、英國豬雜交而成。後世分布最廣的大白豬,幾乎占領全世界豬肉市場,那玩意兒是英國約克夏豬再次雜交的,屬於中國廣東豬的混血後代。
趙瀚命名的“國泰豬”,則結合了太湖沙豬、金壇米豬、廣東花白豬的特性,但外形上更偏向於太湖沙豬。
趙瀚越想越心情舒暢,他提筆寫下“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八個字,道:“掛在勸農司衙門,去找工匠刻牌子吧!“
陳希頌躬身退下,走路都帶風。
禦筆墨寶,往勸農司壹掛,誰他娘的還敢造次?
禮部。
陳茂生已經入閣為相,禮部現在由王調鼎執掌。
皇帝的旨意發來,冊封伯爵是個大事兒,必須由禮部尚書親自經手。
“勸農伯?”王調鼎感覺很稀奇。
禮部左侍郎劉邁笑道:“聽陳郎中養出好豬,陛下龍顏大悅,便封了他壹個伯爵。此事古今罕有,
恐怕用不了幾天,整個南京都要傳遍了。“
王調鼎:“勸農司頗有作為,大白菜便是他們推廣的,今已是達官貴人、升鬥小民的冬日佳肴。這兩年,聽繼玉米、紅薯之後,勸農司又在推廣土豆。想必這什麽好豬,也是培育了新豬種,以後的豬肉或許都能便宜些。“
劉邁點頭道:“若真如此,足稱利國利民。”
劉邁也屬於元老派,最初是廬陵縣永陽鎮的壹介童生。不但資歷深厚,而且政績斐然,是廣東第壹任右布政使,完全有資格擔任尚書職務。
剛剛入閣為相的劉子仁,則是廣東第壹任左布政使。他們兩個都姓劉,老家也離得不遠,敘了族譜之後,能論個遠房族兄弟。
關系不就有了嗎?
這種情況很多,於是盤根錯節起來。江西官員不僅有三大派系,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團體。
王調鼎:“陳郎中的伯爵印,便讓下面的人去刻吧。陳閣老(陳茂生)入閣之前,已經決定提前齡,我認為不用再討論,直接上疏陛下就可以了。“
小的入年齡,原定為7壹10歲,在此期間都可入。
陳茂生打算把入年齡,提前到六歲,這樣就有利於貧寒子弟。
那些重視教育的富貴人家,往往五歲就給孩子開蒙。等到七歲正式讀小,早就已認得很多字,習成績立即把貧寒子弟給甩開。
這幾年,許多沒資格當官的前朝士子,紛紛開始自新式課程。然後,被富貴人家請去當私教,拿著高薪給孩子補課。如此壹來,富貴子弟的習成績,又把貧寒子弟給整體甩開。
相較於以前,如今各省的升考試結果,來自富裕家庭的生越來越多。
陳茂生能做的,就是將齡提前,讓貧寒子弟更早的開蒙。
還有壹個現象,讓陳茂生很無奈。
地方官對孩童入問題,抓得越來越松了。別山區,就連縣城裏,因為取消了免費午餐,也有許多孩童不來讀書,地方官府完全是睜只眼閉只眼。
陳茂生做禮部尚書的時候,除了制定大方略,具體只能管到南京城內外。
他經常微服出遊,在城內外四處轉悠。壹旦發現適齡兒童沒讀書,必然有官員吃掛落,江寧、上元二縣的禮科科長,前前後後被陳茂生下令擼掉三個。
這事兒把南京的地方官搞得叫苦不叠,主管教育的禮科科長,上任第壹件事就是查失兒童。十歲以上的不用管,十歲以下必須讀書,誰家不讓孩子讀書,就讓知縣重罰其父母。
如今,南京城內外,十歲以下的適齡兒童,入率不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十是肯定有的。
但教育質量越來越糙,因為生太多。
南京城裏,不斷增加校數量,教室裏塞得滿滿當當。壹個班好幾十人,老師根本顧不過來,很多底層街區的校,純粹就是放羊式教,在課堂上睡覺老師都懶得管。
不過嘛,再怎麽瞎混,三年小讀完,用大白話寫信還是可以的,看白話也完全不在話下。
如此教育的直接結果,就是南京的通俗讀物熱賣。
讀完小的孩子,大部分跑去做徒,或者找其他營生。好不容易賺點工資,又還沒有成家,也沒別的娛樂項目,那就弄報紙來看唄。
南京已經出現租書行,交壹些押金,就能把租回去。
甚至可以租報紙,租金非常低。都是些市井小報,通篇白話文章,乃至於連載通俗。
整個金陵府,市井小報井噴式發展,加上倒閉的在內,已經陸續開了四十多家。而且出現明星八卦新聞,某某青樓選出花魁,勾欄或戲園裏又出了哪個名角之類,讀書不多卻又識字的小年輕就喜歡看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