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望舒慕羲和

歷史軍事

“咱太祖皇帝滅朱明,是報當年朱溫滅唐之仇。壹報還壹報啊,李唐家的江山被朱溫滅掉,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8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壹)

新順1730 by 望舒慕羲和

2022-12-9 22:07

  總的來說,沈睡了近百年的西班牙,迎來了啟蒙時代的壹位雄主,算得上是開明專制代表人物的雄主。
  就他之前在西西裏和那不勒斯幹的那些事,比如清查田畝、打擊教會、僧侶還俗、沒收地產等,如果能在西班牙辦成了,似乎確實能把西班牙從泥潭中拉出來。
  但這實際上是個正確的廢話,因為如果法國能解決士紳壹體納糧問題、大明能解決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問題、荷蘭當初能解決商業派和工業派的問題……那麽大家都會有光明的未來。
  西班牙政府當然是重視貿易的,因為王室的很大壹部分收入,就來自於壟斷專營。
  比如哈瓦那的煙草,皇室占著巨大的股份,並且成立了哈瓦那煙草公司,其余人不得經營煙草業務,從而獲得了每年大約1000萬比索的利潤。
  這當然不是什麽西班牙落後的根源,英國政府壹樣壟斷著棉布、糖、茶葉不準其余人私營,後期每年也能拿到1000萬英鎊的收益。
  問題在於,玩壟斷專營,也是需要行政能力的。
  要麽靠強大的封建戶口制,搞禁海,壹口通商市舶司。
  要麽靠強大的海軍,搞緝私,抓著走私販子就割耳朵。
  要麽憑借天然的良好地形,比如大順卡在馬六甲和巽他,在海峽巡邏緝私。
  西班牙有這個能力嗎?
  所以西班牙很是希望借助外部的、歐洲之外的力量,均衡歐洲的局勢,擾亂歐洲原本的貿易。
  當然,有時候也要考慮壹些國防問題,使得很多東西不可能完全以資本利潤為導向。
  比如哈瓦那的蔗糖業。
  古巴非常適合發展蔗糖業。
  西班牙人很清楚。
  但古巴同樣也有西班牙急需的木料。
  而古巴的人口壹直不足,壹直到英國搶走了牙買加後,大約四五萬西班牙人才從牙買加遷徙到哈瓦那。
  按說,如果以利潤導向,古巴就應該全面搞煙草業和蔗糖業。
  但是,哈瓦那人口不足,西班牙必須還要考慮另壹件事。
  即:軍艦、造船。
  百年海軍的說法,源於英國,不是因為訓練要那麽久,而是因為軍艦需要用橡樹作為材料。
  橡樹的特性是被炮彈擊中後,不會產生大量的木屑——實心彈時代,能產生大量木屑的船料,對己方船員來說是致命的。
  所以英國有專門的種植橡樹的委員會,隸屬於海軍部,才有了百年海軍的說法。
  西班牙……西班牙的氣候,他就種不了適合海戰的橡樹。
  西班牙……在北美也沒有殖民地,他就沒有橡樹。
  所以,西班牙想要發展軍艦,只能依靠古巴的雪松,古巴的雪松是和橡樹幾乎同等水平的造艦材料,擁有幾乎類似的物理特性:被炮彈擊中後,不會產生大量的碎屑。
  因此,西班牙在古巴,因為勞動力不足,只能在煙草、蔗糖、造船這三個行業裏,選兩個。
  選三個當然好,但是人口不足,選不了三個。
  故而,西班牙選擇了煙草和造船,而蔗糖業進行了壹定程度的管控,以降低造船業的成本,避免蔗糖業對造船用工造成巨大的競爭——除了用工之外,蔗糖業也需要木材,西班牙對雪松也進行管控,蔗糖業不得與造船業競爭木材。
  很多時候,大順這邊看歐洲的政策,是疑惑的。
  因為大順的情況和歐洲的情況全然不同,比如大順巴不得100畝土地,分給10家,因為要是壹戶百姓就都能幹的話,剩下的9戶百姓,大順找不出足夠的工作崗位給他們。
  而歐洲壹些地方的情況,比如古巴,那是奇葩的蔗糖業、煙草業和造船業,因為缺人而不可能同時發展。
  除了這些現實情況外,從壹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大順介入而不是歐洲人自己打,對西班牙也是極為有利的。
  因為西班牙的衰落史,就是壹部新興國家的崛起史,新興國家的貿易時代,西班牙是吃虧的。而大順要幹新興國家,打破現在的歐洲格局,對於西班牙來說自然意味著好日子回來了。
  最起碼,如果能搞成帝國內自貿區模式,在卡洛斯三世和其重用的啟蒙派大臣看來,西班牙還是可以維系壹個體面的、帝國聯邦的形態走入新時代的。
  故而,西班牙和法國,在對待與大順合作的態度上,其實是迥然不同的。
  法國不算是這個時代的失敗者,至少現在不是,反而壹直在謀求歐洲霸主的地位。
  法國希望借助大順的力量,肢解英國。
  西班牙是這個時代的失敗者,至少現在是,所以壹直在謀求歐洲的壹種均衡態勢,以及適度地對新興國家進行打壓。
  用卡洛斯三世自己的話來說,他對英國的討厭,源於【他們展現出壹種對全世界海洋的獨裁】。
  互相制衡的、沒有霸主的歐洲,才是對西班牙這個垂垂老矣的國家最為有利的。
  法國人當然也不是什麽好鳥,雖然都是波旁家的,可西班牙和葡萄牙世代通婚呢,那還不是照樣打?
  法國過於強盛,對西班牙而言,自然也不是什麽好消息。
  故而就此時來說,西班牙壹直在搪塞法國那邊,而法國那邊也知道如果想要西班牙參戰需要拿出足夠的籌碼,現在看來大順出面法國至少不需要付出殖民地——印度的殖民地,在大順參戰的時候已經丟了,那已經不是法國的了。
  而西班牙則希望以壹種特別的合作方式,即:打擊英國的走私販子和私掠船、摧毀英國在加勒比海的貿易能力為主的結盟方式,而不想和大順與法國,組成中、法、西聯合艦隊,登陸英國。
  西班牙當然可以選擇去攻打葡萄牙,並且摧毀英國商人在葡萄牙的貿易中心,波爾圖。
  因為西班牙戰略的選擇,使得其實只要大順達成和西班牙的貿易協定,西班牙參戰並對葡萄牙展開進攻、將葡萄牙從“英國人的殖民鎖鏈中解救出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參戰,當然要參,這麽好的摘果子機會,不摘白不摘。
  怎麽打、打成什麽樣,這裏面涉及到內部鬥爭。
  比如打葡萄牙,除了上面那種直取波爾圖的時戰略外,還有壹種。
  即從中南部的阿連特茹進軍,圍困裏斯本,取都城。
  這兩個戰略的區別,在於戰後談判,以及西班牙在這個變局中的戰略目的、日後分贓想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麽?
  實際上,西班牙內部是有分歧的。
  有人支持去攻打波爾圖。
  也有人支持去阿連特茹,進軍裏斯本。
  換句話說,打波爾圖,是打英國,摧毀英國在葡萄牙的貿易。
  打裏斯本,是打葡萄牙,直取首都,要大吞大咽。
  但最終,打波爾圖的意見,占了上風。
  因為,西班牙前國王的後媽、現任國王的親媽,在西班牙有很大的話語權,並且在卡洛斯三世卸任西西裏和那不勒斯的政務之前,她是西班牙的攝政女王。
  而她的親閨女,也就是現西班牙國王的親妹妹,是葡萄牙的王後。
  攝政女王的繼子在位的時候,她是繼子最大的反對派,所有人都知道,前任西班牙國王繼承的時候,是“與其說是父死子繼的交接,不如說西班牙的權力是媳婦繼承了婆婆”。
  雖然被兒媳婦奪走了權力,但這句話的背後,意思是在其繼子和兒媳婦繼位之前,她才是西班牙宮廷那個掌控權力的。
  現在,繼子和兒媳婦相繼沒了,親兒子從西西裏來繼位了,被流放的她在親兒子來之前成了名正言順的攝政王,那在宮廷自然是有極大影響力的。
  打波爾圖,打英國人,把波爾圖的英國商人都趕走,不要去打裏斯本,自己的親閨女繼續當葡萄牙王後,這不挺好的嗎?
  而法國大使自從大順海軍抵達地中海之後,壹直在和葡萄牙接觸。
  希望葡萄牙看清現實、認清局勢,參與到中、法的反英同盟中來。
  這對西班牙來說當然不是件好事,歷史上法國是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把路易斯安納割給了西班牙,才讓西班牙出兵的。
  但現在,法國因為大順參戰,頓時抖了起來,希望直接拉葡萄牙參戰,而盡可能不給西班牙足夠的好處。
  當然兩國不至於交惡,只不過貌合神離總是說得過去的。
  至於法國為什麽攛掇葡萄牙反英,因為葡萄牙真的就如西班牙所說,算是身上有著英國的殖民鎖鏈,是英國貿易體系中的壹部分。
  西班牙的這個理由,可不是瞎說的。
  1703年《梅休因條約》後,葡萄牙確實算是英國的“半殖民地”。
  紡織品關稅打開,葡萄牙的紡織業被英國幹爆。
  英國對葡萄牙放開了葡萄酒關稅,但是,歐洲產葡萄酒的國家多了去了:法國等,都是葡萄酒大國。再加上蔗糖產業發展造就的朗姆酒、土豆的引入早就的土豆燒酒等等,使得葡萄酒的市場其實沒那麽大。
  故而在葡萄酒市場飽和之後,英國開始控制葡萄牙的葡萄種植業和釀酒業,壓低價格、收購資產。
  標準套路。
  而英國的紡織品之所以能夠打開銷路,因為英國有強大的海軍和《航海條例》、以及可以被嚴格執行的《棉布禁止令》和《棉布奢侈稅》,使得海量的印度布、中國布,很難突破《航海條例》,廣泛地進入歐洲市場。
  對法國而言,用西班牙做籌碼,逼著葡萄牙反英,可以嚴重影響英國的貿易,這是法國的選擇。
  但,其實挺不地道的。
  拿著西班牙來嚇唬葡萄牙,問題是,西班牙能得到什麽好處?單就法國的外交策略來說,其實真的挺無語的:因為和西班牙的關系更好壹些,所以不考慮西班牙的感受和利益;因為和葡萄牙的關系差,葡萄牙和英國站在壹起,所以希望西葡不要開戰,而是想把葡萄牙拉進反英同盟裏。
  這種外交行徑,不只是讓西班牙有所不滿,其實大順也挺不爽的。畢竟葡萄牙在亞洲還有幾塊地呢,妳把葡萄牙拉進來,讓大順這邊也很難做。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