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歷史軍事

(很多人被皇上這個詞勸退,不得不加上這壹段。
“鶉火之歲,皇上禦極四年也”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098章 第壹簇科學的火花

日月永在 by 煌煌華夏

2021-4-18 21:44

  三伏天下的南京,熱的讓人崩潰。
  這時候就看出古代和現代的巨大差距了。
  沒有空調、沒有電扇,還沒有背心褲衩這種清涼的現代服裝,每年的盛暑,對朱允炆來說都是壹種折磨。
  幸虧他是皇帝,禦前司裏幾百號人伺候著,壹個乾清宮裏大大小小幾十個冰鑒時刻補充著窖藏的冰塊,這才使得乾清宮裏壹度清涼如初春。
  “去東陵。”
  朝鮮的軍情還沒有送回,朱允炆的心裏就靜不下來,這段時間裏,去東陵的次數也愈加頻繁,壹為了避暑,二壹個,也是每天發現東陵這些學生逐漸有了新穎的思想之後,心裏會格外的開心。
  從後宮偷偷溜出去,帶上三百個新軍的護衛,出太平門,倒也沒人察覺。
  朱允炆到達的時候,這批學生都各自忙著交流自己的最新觀念,對朱允炆的到來也大多習以為常,幾個月的時間,皇帝前前後後來了不下二十次,倒也不再像第壹次那般興奮激動。
  也是因為來的次數多了,禦前司還專門在這裏給朱允炆建了壹個臨時的小型殿宇充做行在,置於林蔭包圍之中,倒還有些許避暑的功效,朱允炆沒事會在這裏待著,如果有哪個學生有了什麽稀奇古怪的想法,也都喜歡跑來找朱允炆壹起探討。
  而來找朱允炆次數最多的,則是那個叫莫成的人,壹個致力於提高匠戶社會地位的學生。
  朱允炆當初說了壹句,真理在未得到實踐之前,我們都可以去質疑真理的正確性,這句話讓莫成徹底放飛了自我,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司空見慣的事情,都成了他來找朱允炆的借口。
  而這次,他又來了。
  “學生莫成,參見吾皇萬歲。”
  莫成手裏拎著壹個水壺,將後者放到地上,然後規規矩矩的磕了壹記響頭。
  朱允炆看著他,起了好奇,“妳這是做什麽,今天是打算來請朕喝茶的嗎?”
  水壺還冒著熱氣,明顯是剛剛燒開。
  朱允炆在他們面前很少端架子,目的就是為了不讓他們拘著,好使他們大膽的暢所欲言,以致於像紀綱這種膽子大的,沒少借口探討問題為由,跑朱允炆這蹭上好的香茗。
  莫成解釋道,“其實學生還帶了爐子,只是留在了殿外不讓拿進來。”
  朱允炆有些摸不清楚莫成想幹啥,就揮揮手示意,壹旁的雙喜就忙差人將莫成帶著的小爐子提了進來。
  爐火還旺著,應該是剛續的木炭。
  “妳這是要給朕表演燒水嗎?”
  朱允炆心裏已經有了壹種大膽的想法,但還是克制下激動,淡淡的問道。
  莫成把水壺放到爐子上。
  “陛下稍安勿躁。”
  壺裏的水本就是燒開的,這壹放上去,不大會的功夫就沸騰起來,頂的壺口的蓋子叮叮亂顫,大量的水汽氤氳而出。
  “陛下可有發現?”
  莫成拱手道,臉上掛滿了洋洋得意,似乎他發現了什麽不得了的事情壹般。
  朱允炆壹瞬間攥緊了拳頭!
  “是嗎?不過是水燒開了而已,有什麽好稀奇的?”
  莫成就樂了,好像為自己從這麽壹件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了壹件珍寶般,侃侃而談起來。
  “陛下早先說過,任何壹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得到實踐前,我們應該去質疑他的合理性,水燒開之後,水壺的蓋子會被頂動,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麽?”
  莫成壹把拿開壺蓋,頓時就是大量的水汽自壺內沖出。
  “這就是原因!”
  莫成壹指裊裊升起的水汽,“燒開的水會產生大量的水汽,這些水汽在密封的空間中具有壹定的推動力量,是他們,推動了壺蓋!”
  朱允炆動容了。
  他有種預感,眼前這個莫成如果按照這個想法悶頭走下去,說不準,他朱允炆可以看到蒸汽機的出現!
  要知道,風箱和水排早在神州大地上誕生了兩千年,經過那麽多年的進化和完善,跟蒸汽機中所需要的曲柄、連桿、飛輪等將圓周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的裝置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還沒有人想到利用這些技術來和蒸汽合而為壹。
  壹句話來形容,就是技術上已經成熟,缺的就是壹瞬間迸發的靈感了!
  “水汽,原來是有力量的。”
  莫成重新將壺蓋蓋上,“而且,學生不僅僅只有這麽壹個發現。”
  說著話,莫成又將壺蓋拿起,懸於手掌之上,壺蓋內壁便不時有水珠掉落,滴在莫成的掌心中。
  “這些水汽,依附於壺蓋內壁,相互凝聚下,又成了水滴。”
  莫成激動的臉都紅了,“陛下,那日同窗陳沖曾言,鬼神之說子虛烏有,日月輪轉、雷霆雨露若都不是神仙布法,那這個壺蓋,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這幾個月乃是酷暑三伏,學生前些日打了壹盆水,每日晚上收於房舍蓋上蓋子,每日清晨則端出至於烈日曝曬之下,沒多些日子,壹盆水便完全曝曬壹空,盆裏的水都去了哪裏?”
  莫成壹指正在沸騰的水壺。
  “學生猜想,必是那壹盆水於陽光曝曬下如這燒開的熱水壹般,化為水汽騰空上天,學生的壹盆水很少,但天下湖泊江流何其廣也,東海萬裏無邊際,這般曝曬,會產生多少水汽,這些水汽凝聚在壹起,傾盆大雨的由來不就得到解釋了嗎?”
  朱允炆心中笑開了花。
  雖然莫成的話並非附和雨水形成的全部要素,但核心點卻把握住了,最最重要的是,他通過壹件生活中的小發現,繼而得到了壹個強有力的科學證據,用以駁斥幾千年下來社會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神學體系。
  “可是,死物是落於地而非升空,水汽怎麽會到天上呢?再說了,南京下雨或可解釋,倚臨於長江之邊,那湖廣下雨、閩浙下雨和解?東海形成的水汽為何會到閩浙頭上落雨呢?”
  朱允炆本以為自己的問題可以問住莫成,誰知道後者仿佛早有準備。
  “學生為此特意取了棉絮,棉絮於室內會落下,因其無風,而於室外則飄忽,棉絮越少,則飄於空中的時間越長,就好比咱們人是不會被清風吹起來壹般,質量越輕,越無法抵禦風力,水汽比之棉絮,重量上更加不值壹提,很可能是被這室外之風裹挾而上空的。”
  下雨,並不是龍王爺施法!
  雷霆雨露也不是神仙操縱的天象!
  這個發現對君權無上的時代意味著什麽?
  古時候天下鬧旱災,皇帝往往要齋戒修沐,然後搭祭臺禱告上天降雨,如未能祈下雨來,皇帝就要下罪己詔,同時大赦天下,停建工程。以此來向上天神靈示以真誠和懺悔。
  有看過大明1566的會記得,僅僅壹個不下雪,就弄得天下人心惶惶,甚至以此來成為黨爭的導火索。
  而壹旦發現了所謂的天象本就是自然現象,並非神仙在操控,那,將來再有旱澇之災,跟皇帝可就沒了任何關系!
  這動搖了神學的根基。
  神權不穩,君權也就不穩了!
  思想自由之下,第壹簇要命的火花已經誕生了。
  朱允炆這壹刻知道,他將來對大明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仔細保護好這壹簇還很弱小的科學火苗。
  “妳很喜歡工學?”
  莫成跪伏於地,“學生愚鈍之才,治國施政與學生仿若無字天書般高深,反而對這旁門左道甚為鐘情,幸家父開明,並未因此而嫌棄學生。
  本以為余生僅留鄉野間與農具為伴,三生有幸得蒙陛下青睞召於南京,啟蒙學生之思想,鼓勵學生之幼稚。”
  朱允炆站起身,負手在殿中來回走動了許久。
  “這裏,還有多少人跟妳壹般有這方面的愛好和發現。”
  莫成忙回道,“僅學生之同鄉邢宇壹人。”
  “朕給安排個去處。”
  朱允炆仔細想了許久,“去工部,妳倆去工部,把妳們想實驗的,想做的東西全大膽的去做,所需要的任何東西朕會派人給工部下令,全部提供給妳們。”
  “學生,謝陛下隆恩。”
  莫成激動的叩首。
  “去吧。”
  朱允炆喚過雙喜,“派人送他們去南京,給他們挑壹處宅子,讓妳的西廠派壹個總旗給朕保護好他倆。他倆不能有任何閃失,明白嗎?”
  雙喜能夠感受到朱允炆對這莫成的重視,心裏頓時壹緊。
  “陛下放心,奴婢壹定著禦前司和西廠的人仔細保護好這兩位,斷不會有任何差池。”
  莫成離開了,但朱允炆臉上的激動卻越來越明顯,甚至壹度按捺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陛下。”
  雙喜看著朱允炆樂,但他卻樂不出來,“奴婢好久沒看到陛下這般開懷了。”
  不就是發現了降雨的原因嗎?
  這對皇權來說並不是壹件好事啊。
  沒了上蒼神靈,君權天授這四個字可就站不住腳跟了啊。
  朱允炆壹把摁住雙喜的肩頭,哈哈大笑起來。
  “他發現了蒸汽!”
  朱允炆自己的工學知識太淺薄了,他是壹個文科生,而且穿越之前又在仕途上呆了太多年,他是秘書出身,不是專業的對口司局,他整天腦子用的地方是寫發言稿、給領導安排行程和協調各單位的配合,十幾年下來,哪還能記得住課本上的知識。
  所以他即使知道蒸汽的最初原理和大家都知道的萬有引力之外,其他能拿出手來教古人的都沒有,他也不會制造燧發槍,他沒有百科全書和金手指。
  所以他才要求東陵這些學生大膽的解放思想,因為古人的智慧是很強大的,他們只是幾千年下來被束縛在壹個框架裏而已。
  只要從外圍打破這個思想牢籠,他們就可以騰飛。
  三千年前春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那是華夏民族科學進步最快的時期,而今時今日主流的攻城器械,還是三千年前的那批改良而來,這不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嗎?
  今天,莫成不靠他朱允炆,自己發現了最原始的蒸汽理論,這意味著只要不打壓這種奇思妙想,不把莫成殺掉,把他的發現關進籠子裏,以大明現在完全成熟、領先西方幾百年的原始工業體系,完全有望制造出蒸汽機!
  “不就是壹個被水汽推動的水壺嗎?”
  雙喜不明就裏,壹個被推動的壺蓋而已,甚至力量都不足以將壺蓋頂開,至於讓朱允炆如此激動嗎?
  “今天推動壹個壺蓋,將來就可以推動壹架馬車。”
  朱允炆畫著大餅,“早晚有壹天,當技術純熟了,可以推動更大重量的時候,朕就可以在壹天之內,將我大明的兒郎,送到天南海北!”
  當大明的軍隊不再受限於行軍速度和人力上,漠北,就是大明的後花園!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