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九章 貝編:佛法記

唐朝的黑夜 by 魏風華

2018-9-28 21:32

  無間道
  在《酉陽雜俎》中,有“貝編”壹門類,此門類專記有關佛教的秘密知識和傳說。之所以叫“貝編”,是因為在古代天竺壹帶盛產貝多羅樹,該樹葉形狀如扇,適宜抄寫經文。所以又以“貝編”代稱佛經。
  按照佛教的說法,生靈分六道輪回:天道、人道、鬼道、畜道、阿修羅道(阿修羅即界於人、鬼、神之間的精靈)和地獄道。作為六道之壹的地獄,是最苦的。它又分多個類型,包括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孤獨地獄等十八層,在八熱地獄中,最深壹層為阿鼻地獄,又稱無間地獄,即“無間道”,它因香港的同名電影而為我們所熟知。凡入無間道的人,將受盡壹切苦難,永世無有間歇,永世接受煎熬,永世不得輪回。在佛教中,地獄是用來勸誡別人的。佛教典籍通過對地獄的黑暗與恐怖的描述,警告人們:活著時,不可做惡,否則死後亡魂當下十八層地獄,受盡折磨。在《酉陽雜俎》中,關於地獄的描述不少,本則講的是地獄的分類:
  八寒地獄,多與常說同。凡生地獄有三種形,罪輕作人形,其次畜形,極苦無形,如肉軒、肉屏等。今佛寺中畫《地獄變》,唯隔子獄稍如經說,其苦具悉,圖人間者曾無壹據。舊說地獄中蔭牛頭阿傍,無情業所感現。人漸死時,足後最冷,出地獄之相也。
  本則中提到八寒地獄,即阿部陀地獄、尼刺部陀地獄、阿咤咤地獄、臛臛婆地獄、虎虎婆地獄、缽羅地獄、缽特摩地獄、摩訶缽特摩地獄。以上八種地獄,墜入者,將會遭遇極度深寒的折磨,皮膚、唇舌、骨頭將盡被凍裂,痛苦無比。又提到生地獄,即活地獄,其有三種類型:在人間罪過輕的,入活地獄後依舊為人形;罪過稍重的,則化為畜生;更重的,則既不成人形,也不成畜形,而為壹個個肉塊,預示將遭受無邊的痛苦。
  在唐朝時的寺院中,多有以“地獄變”為主題的壁畫,刀山火海,牛頭馬面,殘酷刑罰,皆列畫中。其中,以吳道子在趙景公寺所繪《地獄變》最為著名。
  地獄變
  唐朝時,除了武宗皇帝於會昌年間壹度滅佛外,其余時期佛教盛行。作為佛畫技術特別發達的時代,唐朝時的很多畫家本身也是佛教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王維、盧楞伽等人,至於周昉、張萱、韓幹、張璪等以畫仕女、駿馬、松石著稱的大家,也經常在寺院裏作佛畫。當時,佛畫呈現出世俗化的特點,比如寺院中的釋梵天女,就是著名歌妓小小的寫真。說到佛畫,主要包括卷畫和壁畫,其中又以壁畫為主。段成式本人即信奉佛教,在長安為官時,遊遍各寺院,與寺院裏的高僧關系甚佳。在《酉陽雜俎》中,他記述了長安諸寺壁畫的情況,所留資料特別珍貴。此外還披露了不少隱秘的故事,其中壹則被塵封在歷史深處的舊聞是:著名畫家吳道子,招募刺客刺殺年輕有為的新銳畫家皇甫軫的事件:
  常樂坊趙景公寺,隋開皇三年置,本曰弘善寺,十八年改焉,南中三門裏東壁上,吳道玄白畫《地獄變》,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吳畫中得意處。又,宣陽坊凈域寺,本太穆皇後宅,寺僧雲:“三階院門外,是神堯皇帝射孔雀處。禪院門內外,《遊目記》雲王昭隱畫。門西裏面和修吉龍王,有靈。門內之西,火目藥叉及北方天王,甚奇猛。門東裏面賢門也,夜叉部落。鬼首上蟠蛇,汗煙可懼。東廊,樹石險怪,高僧亦怪。西廊,萬壽菩薩。院門裏面南壁,皇甫軫畫鬼神及雕形,勢若脫。軫與吳道玄同時,吳以其藝逼己,募人殺之。
  按段成式只言片語的記載,可以試著推測壹下這個故事:這天午後,吳道子正在長安平康坊的壹個酒樓喝酒。平康坊是長安歌妓聚集的地區,坊內有名寺菩提寺,是吳道子留下壁畫最多的寺院:食堂前東壁上畫有《色偈變》和《禮骨仙人圖》,畫技精湛,“天衣飛揚,滿壁風動”;佛殿內槽後壁上,畫有《消災經》,樹石古險,令人稱奇;佛殿內槽東壁上,畫的則是《維摩變》,亦不落俗套。這座寺院之所以吸引吳道子,壹是因為它坐落在平康坊地區,附近多娛樂場所;二是因為這裏的主持深知吳道子的嗜好,總是在兩廊下陳列美酒,吸引其到來。但值得壹提的是,吳道子雖在平康坊菩提寺內留有畫跡最多,卻沒留下其壹生中最傑出的作品。
  吳道子最傑出的作品正在平康坊的這家酒樓上悄然醞釀,只是吳當時並不知曉。此時,他對面坐著徒弟王耐兒。在此之前,好不容易尋著吳道子的王耐兒說:“不是弟子著急,是寧王著急。前幾天寧王到常樂坊趙景公寺看您創作的進展,發現壁上空無壹筆。而三天後,寧王是要陪皇帝陛下參觀該寺的。”
  “我心中自是有數……”半醉中的吳道子暗自嘀咕,這幾天光在平康坊買醉,壹時竟忘記了寧王令其作畫的事兒。
  “另外,有件事不得不跟您說壹下,由於這幾天找不到您,寧王很著急,所以已邀請皇甫軫在西壁上另作《地獄變》了……”王耐兒道。
  “皇甫軫?!”這下吳道子的酒全醒了,他徹底想起來了:半個月前,繪畫愛好者、皇帝的哥哥寧王確實親口跟他交代過壹事,要他在趙景公寺南中三門的東壁上繪壹幅《地獄變》,不過當時並沒說皇帝要參觀。現在,聽徒弟說又請來了皇甫軫與他同繪《地獄變》,這實在叫人煩惱。這個皇甫軫他是知道的,是長安最近冒出的畫壇新星,由於技藝精湛,年輕且帥,很具人氣,甚至有人預言:不出幾年,此子當為領壹代風騷者。
  吳道子自言自語說:“三天後?時間似還可待……”
  王耐兒吃驚地望著吳道子。他自是知道,《地獄變》為佛教題材,畫面內容為厲鬼諸魔、刀山火海,以警示人們在生前積德向善,否則死後當下地獄,受盡折磨,該題材鬼怪眾多,展現的是地獄陰森恐怖的場景,甚為難畫,即使是有經驗的畫師,從構思、起稿、勾描,再到上色、完工,至少也需要十來天的時間,而吳道子只說三日後能完工,莫不是在說醉話?
  只說吳道子。轉天晚上,他坐在趙景公寺南中三門東壁旁的禪房裏,陷入巨大的迷思中。趙景公寺在當時算不上長安頂級寺院,大約只排在中遊位置吧,在吳道子到來前,關於該寺最有名的新聞是:其寺前街有壹古井,俗稱八角井,其水甚甜。唐中宗年間,安樂公主路過於此,叫侍女以金碗於該井取水,碗墜而不出,壹個多月後,竟現於長安城外的渭河。據說後來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又發生過壹件這樣的事。為了使寺院上水平,得到香客們的光顧,主持花重金請來吳道子為其畫壁。
  但是,自從昨天下午奔回趙景公寺到現在,壹天半過去了,吳道子站在東壁面前,感到靈感枯竭,壹筆也沒畫出來。這讓壹直守在身邊的徒弟王耐兒以及負責上色的畫工們感到十分奇怪,往日吳道子可不是這樣的:不久前,吳道子在崇仁坊資聖寺,於深夜秉燭醉畫《維摩變》,壹夜而成,震驚長安。可是現在呢,師父似乎光在壁下楞神了。白天時,吳道子聽到西壁壹側人聲喧鬧,知道皇甫軫正在作畫,他本想過去看看,但雙腳最終還是被壹種強烈的自尊和嫉妒束縛住。午餐時,壹身白衣的皇甫軫前來拜見,面對年輕的皇甫,壹臉胡子的吳道子第壹次感覺自己老了。這壹年他整整五十歲了。說起皇甫軫,他出身寒微,但極富繪畫天分,又肯下功夫,所以上升勢頭很快,其成名作是壹年前繪於宣陽坊凈域寺南壁上的《鬼神圖》,他畫的鬼神甚為逼真,勢若脫壁,引得眾貴族和香客參觀,幫助該寺掙得大量金銀。在此之前,該寺因有蛇妖作祟的消息,香火已是很冷清了。皇甫軫在該寺作畫後,其香火重新旺盛起來。在此之前,長安各寺院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京西持國寺為招引香火,聲稱他們砍伐寺前槐樹時發現奇事,每壹片木頭上都有壹名佛教天王的形像。盡管人們指責是假新聞,但該寺還是火了壹把。
  與卷畫比起來,吳道子更愛於寺院作壁畫,面對偌大的墻壁,信筆而就,無拘無束。他往往不打底稿,壹氣呵成。每逢此時,觀者如雲,為長安盛事。幾年下來,從洛陽到長安,眾多名寺都留下吳體畫跡。但現在,他感到壹種危機。事實上,兩個月前,在光宅坊光宅寺的曼殊院作《變形三魔女》時,他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當時,皇甫軫在菩提寺剛畫完壹面《凈土變》,引起很大轟動,平康坊的歌妓紛紛停業而擁向菩提寺,為的是壹睹帥氣的皇甫才子和他絕佳的作品。得到這個消息後,吳道子很傷感。而現在,年輕且才華橫溢的皇甫軫就在寺院的西壁作畫,與他同寺較量。愛穿白衣的皇甫後生仿佛壹堵風動的墻壁,壓得吳道子喘不過氣來。慢慢地,吳道子的腦海裏,閃過壹個刺客的形象。
  我們都知道,唐朝開元時期的大畫家吳道子無所不精,尤以畫神鬼佛怪著稱。早些年間他的生活很不如意:幼時喪父,生活貧寒,曾在洛陽跟書法家張旭、賀知章學狂草,半途而廢。學書法不成,改學繪畫。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次改行是非常正確的。幾年過後,他畫技已精,但仍無名聲。加上仕途渺茫,搞得吳道子很郁悶。正在這時候,壹位朋友給他出主意:何不去長安碰碰運氣?
  “去長安?”吳道子迷惑地問。
  在吳道子決定招募刺客刺殺皇甫軫時,是否想到年輕時的自己呢?當年吳道子來到長安後,沒兩年便名滿京師,與仕女畫第壹高手張萱並稱畫壇的雙子星座。如果說張萱為人謙和,對於貴族婦女繪畫的要求每求必應;那麽成名後的吳道子就比較傲慢了,從不肯輕易為當朝大臣作畫,以致氣跑了幾位宰相,甚至包括張九齡這樣的角色。
  回到趙景公寺。在第三天,吳道子面對墻壁,依舊無從入筆。在他茫然之際得到刺客得手的消息,他壹時間不知道幹了些什麽。這天晚上,他在月光下問自己:不是要畫《地獄變》嗎?這壹題材不正是勸人向善以免死後下地獄嗎?可自己又做了些什麽?刺客那邊傳來的消息是:皇甫軫是在長安城外的曲江參加壹個夜宴時被刺於夏夜的花叢中的。吳道子仿佛看到皇甫軫白衣濺血,那血漸漸地與夜晚的芙蓉花色融為壹體,那麽艷麗。吳道子狂叫壹聲,響徹幽深的趙景公寺。
  轉天上午,玄宗皇帝就要和他的哥哥寧王遊覽該寺了。而在前壹天晚上,在悔恨的心情下,吳道子畫出了他繪畫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地獄變》。壹百多年後,段成式參觀趙景公寺,親睹該作品,感慨不已,留句如下:“慘淡十堵內,吳生縱狂跡!風雲將逼人,鬼神如脫壁……”吳道子的《地獄變》並未上色,只是白描的作品,現在我們已無法得知畫面究竟是怎樣的了,但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事實,想象畫面上的地獄厲鬼的形貌和被厲鬼鎖拿的新死之人的表情:玄宗皇帝和他的哥哥寧王觀看完《地獄變》後,均驚恐不已,寒毛倒豎,很快即離開該寺。隨後,趙景公寺迎來了它的輝煌時代:因這《地獄變》,使得前來燒香施舍的長安士民絡繹不絕,他們在吳道子的畫中曉得了地獄之可怕,前來施舍金錢為的是死後不墜入這恐怖的幽冥中;而很多整日殺生的屠夫漁戶,看到那壁畫之後也為之改行了。
  在萬眾擁向常樂坊趙景公寺參觀《地獄變》的時候,年過半百的吳道子壹人來到曲江邊脫去了他平時喜歡穿的黑袍,裸體躺在草地上,讓熾熱的陽光曝曬自己身體的每壹個角落,想必也包括那靈魂的角落。少頃間,壹代大師淚如雨下。
  鑒寶
  據說現在是收藏的時代。其實,在唐朝時收藏古玩字畫就已是風尚了。《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壹則這樣的故事:
  翊善坊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舍為寺。初,鑄鐘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朝畢至,壹擊百千,有規其意,連擊二十杵。經藏閣規構危巧,二塔火珠受十余斛。河陽從事李涿,性好奇古,與僧智增善,嘗俱至此寺,觀庫中舊物。忽於破甕中得物如被,幅裂汙坌,觸而塵起,涿徐視之,乃畫也。因以州縣圖三及縑三十獲之,令家人裝治,大十余幅。訪於常侍柳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玄宗賜高,因留寺中,後為鬻畫人宗牧言於左軍,尋有小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進入。先帝好古,見之大悅,命張於雲韶院。
  長安翊善坊保壽寺是唐玄宗時的宦官高力士的舊宅。在講發生在該寺院的故事之前,需要先說說高力士,力士本廣州人,武則天時期入宮。武後末期,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恢復李唐江山,中宗李顯即位,在此期間,力士認識了英姿颯爽的臨淄王李隆基。後中宗皇帝為其妻韋後所弒,李隆基發動誅殺韋後、安樂公主的政變,力士參與其中,是為智囊。從此,高力士對李隆基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追隨。以至後來,我們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不得不順便提到另外兩個人,壹是楊玉環,另壹個就是高力士。在我們的印象中,作為內庭宦官的高力士,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意,深受寵信,其人也飛揚跋扈,專權於開元、天寶年間。其實我們誤會了。力士確實深受唐玄宗寵信,其本人也有驕縱時,但他與歷史上那些真正專權的、幹涉政治的宦官是有本質區別的。作為皇帝身邊最被寵信的宦官,力士雖也有翻看大臣奏章的記錄,但從不惡劣地對政治進行直接幹預,他只知道忠心耿耿於他的皇帝。這從他的死上可以看出來。安史之亂後期,作為太上皇的唐玄宗和高力士從成都還長安,此時的皇帝是肅宗李亨,肅宗身邊的專權宦官是李輔國,這可不是個善茬兒,大權獨攬,跋扈到可以處決當朝皇後的地步,早已將皇帝架空。在李輔國的指使下,唐玄宗後來不被允許再見他的皇帝兒子肅宗,隨後李輔國又借故將壹直侍奉唐玄宗的高力士流放南方,後力士遇赦北還,途中聞唐玄宗死去,悲痛不已,終絕食而死。可以這樣說,宦官高力士和皇帝唐玄宗是壹對很好的合作夥伴。高力士本人,是古代宦官的壹個好榜樣。
  開元、天寶年間,是高力士人生的輝煌期,既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那麽就擋不住人家富貴長安了。當時,宦官人家有壹個習慣:將宅子施舍為寺。大約在天寶九年,高力士將自己在翊善坊壹處地產施舍為寺,即後來的保壽寺。據說,保壽寺建成之初,寺鐘鑄成,高力士在寺內設飯局慶賀,朝中大臣都來了,按照潛規則,大臣們不管是誰,只要擊壹下新鐘,就要現場施舍成百上千的銅錢。有大臣知道了高力士的小計,於是撞起那鐘沒完,以過手癮,反正不管擊多少下都得扔下壹堆錢唄。從這壹點上看,高力士有點貪財。
  書中所講的故事就發生在該寺。唐朝中期,在河陽郡做文書工作的李涿,愛收藏古玩,曾居長安,與該寺僧人智增友善,而遊覽該寺,無意間在其倉庫的破甕裏發現壹卷東西,上面滿是塵土。李涿仔細觀看,竟是壹幅畫。他知道該畫不俗,定有來歷,於是用其他物件與看守倉庫的僧人宗牧交換,得該畫而去。裝裱之後,李涿帶該畫去拜訪大臣、書法家柳公權,後才知道那畫是盛唐時著名畫家張萱的《石橋圖》,可謂價值連城。當初,唐玄宗將其畫賜於高力士,因此留於寺中。李涿很是愉快,但高興了沒多長時間,就有官差找上門來:
  官差:聽說妳最近在保壽寺得到了壹幅畫?
  李涿:正是,妳們是……
  官差:承認了就好,把畫交出來吧!
  李涿:為嘛?我是收藏……
  官差:少廢話,我們是帶著聖旨來的。
  原來,那叫宗牧的僧人後來覺得不對勁,於是將事情報了官,說被換走的有可能是壹幅皇家名畫,於是發生了上面的壹幕。無論如何,這是令人憤怒的壹幕。可憐的李涿不得不把心愛的畫交出來。而皇帝看到張萱的《石橋圖》後,也喜歡得不得了,把玩壹番,叫人將其張掛於雲韶院。這是哪個皇帝,我們不太清楚,但可以介紹壹下張萱。張是大唐開元年間著名的皇家宮廷畫師,以畫仕女畫著名,代表作有我們熟知的《搗練圖》和更為著名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同時,又擅長繪畫風景,《石橋圖》即是其代表作。
  上面說的是識寶的,但也有不識寶的。《酉陽雜俎》中還記載了另壹個故事:平康坊有菩提寺,在宰相李林甫宅之西,李林甫每至生日,多請寺僧為之設齋。有僧曾為其頌經,得賞馬鞍壹具,賣後得七萬錢。又有壹僧,奔著賞物也去了,但李林甫只給了他壹朽釘般的物件,長約數寸。其僧歸來,很是失望,帶到長安西市,被壹胡商發現,驚道:“妳從哪得到的?我壹定得買下,不還價!”僧人想了半天,說:“壹千錢吧?當然,如果妳覺得高,我們還可以商量。”胡商笑:“不是呀!這樣吧,我給妳五千錢!”僧人大喜,遂把那物件交給胡商,後者拿到手後,說:“此為佛之寶骨,價值壹千萬錢。”那自以為得了便宜的僧人,想必只有楞神兒的份兒了。
  悟空異話
  隨著近來學者研究的深入,已認定:《西遊記》的誕生,與《酉陽雜俎》有著直接的關系。此說並非虛妄之言。先看壹下《酉陽雜俎》中的這個故事:
  衡嶽西原近朱陵洞,其處絕險,多大木、猛獸,人到者率迷路,或遇巨蛇,不得進。長慶中,有頭陀悟空,嘗裹糧持錫,夜入山林,越兕侵虎,初無所懼,至朱陵原,遊覽累日,捫蘿垂踵,無幽不跡,因是胼胝,憩於巖下,長籲曰:“饑渴如此,不遇主人。”忽見前巖有道士,坐繩床,僧詣之,不動,遂責其無賓主意,復告以饑困。道士起,指石地曰:“此有米。”乃持鐝擊石,深數寸,令僧探之,得陳米升余,即著於釜,承瀑敲火煮飯,勸僧食,壹口未盡,辭以未熟。道士笑曰:“君飧止此,可謂薄分。我當畢之。”遂吃硬飯。又曰:“我為客設戲。”乃處木梟枝,投蓋危石,猿懸鳥跂,其捷閃目。有頃,又旋繞繩床,劾步漸趨,以至蓬轉渦急,但睹衣色成規,攸忽失所。僧尋路歸寺,數日不復饑渴矣。
  湖南衡嶽,山險木密,人至於此,多迷路難返,或遇巨蛇猛獸,不得前進。唐穆宗長慶年間,附近有寺,寺中有壹頭陀,名叫悟空,喜歡踏野尋幽,算個背包客,曾夜入衡嶽大山中,戰蛇鬥虎,無所畏懼,潛溪附藤,處處留下足跡。後至壹地,名叫朱陵原,山勢更險,但景色也越發美麗。此時悟空已遊覽數日,雙腳有些疼痛,囊中糧食也已吃完,腹中感到饑餓,遂於壹處巖下休息,自言自語道:“到底已入荒野深處,壹戶人家也沒有。”
  悟空正說著,卻突見巖前不遠處,於茂盛的花樹間,有壹道士正坐於繩床上(類似於椅子)打坐。悟空大喜,上前拜之,那道士卻不理答,前者告知其腹中饑餓,問有無齋飯。這時道士才微睜二目,以手指地上的石板:“這裏有點米,妳可取之為炊。”說罷,道士下得繩床,手往空中壹伸,竟摸來壹柄鐵鐝,輕擊石板,深入數寸,敲壹小洞,令悟空伸手探之,後者不解,手指入洞,只覺下面似乎無底,猛抓壹把,果得米壹升有余,還有炊具。道士搭鍋煮飯,不壹會兒便告訴悟空可以開吃了,後者取米飯而食,但壹口還沒吃完,便吐出來,因為那米還未熟。道士笑道:“雖然妳不想再吃,但也可謂少吃多得啦,且看我將剩下的吃完。”遂張大口,將那壹升多的半生不熟的米飯吃掉。當然,這並無出奇之處。
  我們接著看。隨後,道士問悟空為什麽深入幽境,後者回答也無他事,只是愛背包旅行,又說:“此處荒無人煙,您怎麽壹個人在這裏打坐?真是奇怪呢。”
  道士笑而不答。
  悟空又問:“您是高人!”
  道士說:“我做壹小遊戲,妳且看來。”
  道士說罷,躍上壹棵大樹,攀枝搖蕩,仿佛坐在秋千上,壹會兒如流雲遠去,壹會兒如飛石蕩至眼前,又似猿猴、小鳥,動作輕靈,看得悟空驚異不已。隨後,道士下得樹來,又圍著繩床轉圈,越來越快,漸漸地只見道袍現七彩之色,悟空眼花繚亂。不壹會兒,那道士竟轉得無有蹤影了。悟空大驚,摸摸腦殼,真是於山中遇見異人了,壹路尋思著,探路歸寺,此後幾天竟不感到饑餓,悟空想:是不是因為吃了那道士給的夾生的米飯呢?
  當然,這裏的悟空還不是壹只猴子。
  明朝吳承恩寫《西遊記》前,遍讀前朝誌怪筆記,尤其是《酉陽雜俎》的超級FANS。而且他曾寫有《禹鼎誌序》,在裏面特別提到了段成式和《酉陽雜俎》:“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言稗史,懼為父師訶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於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壹書對之,懶未暇也……”
  在《酉陽雜俎》中,有多條故事是說玄奘去西土取經的;又有多條故事講述的是異境猿猴的,這無疑啟發了吳作家。後來吳承恩開始《西遊記》的寫作,其中孫悟空壹名可被認為直接取自本條故事。而《西遊記》中的壹些情節,很多也來自《酉陽雜俎》,如盤絲洞來自“蘇湛遇蜘蛛”;車遲國來自“羅公遠與不空鬥法”,如此等等。
  古壁夕影
  在唐朝的壹個無聲的傍晚,在無意中曾有人看到下面的異象,後被《酉陽雜俎》悄悄地記錄下來:
  高郵縣有壹寺,不記名,講堂西壁枕道,每日晚,人馬車輿影悉透壁上,衣紅紫者,影中鹵莽可辨。壁厚數尺,難以理究,辰午之時則無。相傳如此二十余年矣,或壹年半年不見。成式大和初揚州見寄客及僧說。
  揚州高郵縣有壹寺,其講堂西壁靠近大道,每天晚上,從此經過的人馬車輛的影子,會從墻壁的外面映透至墻壁的裏面。坐在講堂內,不用出門,只需凝望那西壁,就可以看到外面大道上的情形,無論是衣紅的還是穿紫的,他們的影子具體清晰,神態可辨。
  這講堂西壁之墻,有好幾尺厚,實在難以理解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也不是壹天到晚都會出現此怪象,比如在辰午時就看不到。
  這件事是唐文宗大和初年,段成式到揚州時,聽該寺僧人及曾在寺院裏寄居的人所說。
  禪宗時代
  唐朝時禪宗盛行起來,在《酉陽雜俎》中有二禪師的這樣壹段對話:
  壹公初謁華嚴,嚴命坐,傾曰:“爾看吾心在何所?”壹公曰:“師馳白馬過寺門矣。”又問之,壹公曰:“危乎!師何處於剎末也?”華嚴曰:“聰明果不虛,復試觀我。”壹公良久,泚顙面赤,作禮曰:“師得入普賢地乎?”
  這段禪機對話來自唐朝高僧壹公禪師和華嚴禪師:
  華嚴:“妳看我心在哪兒?”
  壹公:“我只看到禪師乘白馬馳過寺門!”
  華嚴:“妳看我心在哪兒?”
  壹公:“啊!禪師為何處於剎末?”
  華嚴:“妳果然聰明,妳再看看我!”
  壹公:“禪師入得普賢之境了嗎?”
  壹公和華嚴二禪師的禪機對話還是比較“知識分子”的。說到唐朝的乃至中國古代的禪宗,若以“民間口語”而論,當首推趙州禪。作為禪宗史上聲名最熾的大師,趙州禪師(法號從諗),生於778年,幼年出家,得法於六祖慧能的傳人,後雲遊四海,80歲時駐腳於河北趙州觀音院即柏林寺。40年後即在公元897年時禪師以120歲高齡圓寂,人上之號“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給我們留下的公案甚多,對禪宗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以“吃茶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為代表的趙州禪。這些通俗而又滲透著玄妙禪機的公案,歷久彌新,令後人感懷。與其他大師不同,趙州禪師駐腳觀音院前,幾乎壹直行走在唐朝的大路上。年近八旬時,仍飄蕩於江湖。據說,禪師曾南下天臺,與著名的詩人、老朋克寒山、拾得二僧相遇,被譽為峰會。盡管後人指出這實在是壹個誤會,因為趙州與寒山二人並非生活在壹個時代。盡管如此,這幻想中的會面,仍使多少年後深受寒山影響的美國“垮掉的壹代”的詩人和作家激動不已,他們包括凱魯亞克、斯耐德、金斯伯格。
  唐武宗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滅佛行動始,趙州禪師隱居深山。法難過後,大師復出。唐宣宗大中十壹年,禪師北至趙州,應眾僧之請,駐腳趙州橋外的觀音院。面對眾僧,趙州開場說了這樣壹番話:
  “雲遊數十年,我以壹枝草為丈六金身用,以丈六金身為壹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有僧問:“不知佛為誰煩惱?”
  趙州禪師答:“為眾生煩惱!”
  僧復問:“如何免煩惱?”
  趙州禪師質問:“免其做甚!”
  在唐朝土黃色的官道盡頭,枯樹昏鴉,斜陽將落,壹路走來神奇的趙州禪師。禪師的語錄異於史上的其他宗派,具有樸實、雋永、簡約的民間風格,虛實相依,卓然而立,光照古今。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